每次梳头时梳子上缠绕的发丝、洗头时水盆里漂浮的头发、枕头上散落的断发…… 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,却可能是 “头顶危机” 的信号。脱发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“专属困扰”,越来越多年轻人也被发际线后移、发缝变宽、头顶稀疏等问题困扰,甚至因此产生焦虑、自卑,影响日常社交与心态。其实,脱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了解它的基本常识,做好日常养护,才能更好地守护头发健康,留住浓密秀发。
头发的生长有其自身规律,分为生长期、退行期和休止期:生长期的头发会持续生长 2-6 年,是头发 “强壮” 的阶段;随后进入退行期,头发停止生长,毛囊逐渐萎缩;之后是休止期,头发自然脱落,毛囊进入短暂休眠后,再重新进入生长期,开启新的循环。正常情况下,每天脱落 50-100 根头发属于正常范围,这是休止期头发自然脱落的过程,同时会有等量的新头发长出,维持头发总量的稳定。
当头发的生长周期被打乱 —— 比如生长期缩短、休止期延长,或毛囊受损、萎缩,导致每天脱落的头发数量远超正常范围,且新头发无法及时补充,头发总量逐渐减少,就形成了病理性脱发。脱发不是单一问题,而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“外在表现”,可能与遗传、激素、生活习惯、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,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诱因,才能针对性养护。
不同原因引发的脱发,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,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:
雄激素性脱发是常见的脱发类型,男女均可发生,但表现略有差异。男性通常从发际线开始后移,额头逐渐变宽,形成 “M 型” 发际线;或从头顶开始稀疏,发缝逐渐变宽,可能发展为头顶光秃。女性则多表现为发缝变宽,头顶头发逐渐稀疏、细软,但发际线通常不会明显后移,严重时头顶头发可能薄到能看到头皮。
这种脱发与遗传因素和雄激素(尤其是二氢睾酮)相关:遗传使毛囊对二氢睾酮更敏感,二氢睾酮会导致毛囊逐渐萎缩、变小,头发的生长期缩短,休止期延长,长出的头发越来越细软、短小,直至毛囊失去生长能力。
休止期脱发通常是 “突发性” 的,多在经历重大事件后 1-3 个月出现。比如经历手术、大病、分娩、严重精神压力、突然的体重骤降、长期熬夜等情况后,身体会启动 “应激反应”,让大量处于生长期的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,进而在短期内集中脱落。
这种脱发的特点是 “弥漫性”—— 头发整体变稀疏,洗头、梳头时脱落量明显增多,但通常不会出现局部光秃,发缝也不会明显变宽。只要诱因去除,身体逐渐恢复,毛囊会重新进入生长期,头发一般能在 3-6 个月内逐渐恢复浓密。
斑秃表现为头皮上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 “秃斑”,大小不一,边界清晰,秃斑处的头皮光滑,没有炎症、鳞屑或瘙痒感。部分人可能只出现 1-2 块小秃斑,也有人会逐渐发展为多处秃斑,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头皮头发脱落(全秃),甚至全身毛发脱落(普秃)。
斑秃的发生与自身免疫、精神压力密切相关: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毛囊,导致毛囊暂时停止工作;长期焦虑、抑郁、精神创伤等情绪问题,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斑秃。多数斑秃患者的毛囊并未全受损,在情绪缓解、免疫状态调整后,头发有较大概率重新长出。
牵拉性脱发多与长期的 “不良发型习惯” 有关,常见于经常扎过紧发型的人群,比如长期扎高马尾、紧绷的辫子、发髻,或频繁使用发夹、发胶固定头发。长期的牵拉会使头发根部(毛囊)受到持续的外力拉扯,导致毛囊受损、萎缩,进而出现脱发。
这种脱发通常发生在发际线处(尤其是额头和鬓角),或扎发的受力部位,表现为头发稀疏、发际线后移,严重时毛囊可能长期受损,无法再长出新头发。此外,频繁烫染、使用刺激性洗发产品,也可能损伤头发和毛囊,加重脱发。
脱发的发生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,而是遗传、生活习惯、环境、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了解这些诱因,才能更好地预防脱发:
遗传是脱发的重要 “先天因素”。如果父母或家族中有脱发史(尤其是雄激素性脱发),子女出现脱发的概率会明显高于普通人。这种遗传倾向会使毛囊对雄激素(二氢睾酮)的敏感性增加,即使体内雄激素水平正常,也容易出现毛囊萎缩、脱发的情况。
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头发健康。除了雄激素,女性在妊娠期、哺乳期、更年期,或服用避孕药、经历内分泌疾病(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多囊卵巢综合征)时,体内雌激素、孕激素水平波动,也可能导致脱发。比如产后脱发,就是由于孕期雌激素升高延长头发生长期,产后雌激素骤降,大量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而脱落。
不良作息是脱发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长期熬夜、睡眠不足,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,影响内分泌系统和新陈代谢,导致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休息,头发的生长期缩短,休止期延长,进而出现脱发。尤其是长期凌晨后入睡的人,脱发问题往往更明显。
饮食不均衡会影响头发营养供给。头发的生长需要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: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(如节食减肥、素食者饮食不当),会导致头发干枯、细软、易断;缺铁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,影响毛囊血液供应,导致头发稀疏脱落;缺锌则会影响毛囊正常功能,延缓头发生长。此外,长期过量摄入高糖、高脂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也可能加重身体炎症反应,间接导致脱发。
精神压力与情绪问题会直接影响头发健康。长期处于焦虑、抑郁、紧张、压力过大的状态,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毛囊:一方面,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,抑制毛囊生长;另一方面,不良情绪可能引发免疫系统紊乱,增加斑秃的风险。很多人在经历失业、失恋、亲人离世等重大精神创伤后,会出现明显脱发,就是这个原因。
不良护发习惯会损伤头发和毛囊。频繁烫染(如每年超过 2-3 次)、使用刺激性洗发产品,会破坏头发的毛鳞片和油脂层,导致头发干枯、分叉、断裂;长期扎过紧的发型、频繁使用发胶、卷发棒等高温造型工具,会直接牵拉或烫伤毛囊,导致牵拉性脱发或毛囊受损;洗头时用力抓挠头皮、用过热的水洗头,也会损伤头皮屏障,影响毛囊健康。
环境刺激会影响头皮和头发健康。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(如雾霾、汽车尾气、工业粉尘),污染物会附着在头皮和头发上,堵塞毛囊,影响头皮呼吸和新陈代谢;长期紫外线暴晒,会损伤头发的毛鳞片和蛋白质结构,导致头发干枯、易断,还可能刺激头皮,加重脱发。
身体疾病与药物影响也可能导致脱发。患有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肾病、肝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)、感染性疾病(如真菌感染引起的头癣),或经历手术、大病后,身体处于虚弱状态,毛囊营养供给不足,可能出现脱发;长期服用某些药物,也可能将脱发作为副作用之一,影响头发正常生长。
脱发并不可怕,它更像是身体发出的 “健康提醒”—— 提醒我们关注作息、饮食、情绪或身体状态。只要找到诱因,做好日常养护,多数脱发问题都能得到改善。记住,头发的生长需要时间和耐心,不要因短期看不到效果而焦虑,坚持科学养护,才能慢慢找回浓密秀发,重拾自信。
免责声明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