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公众号

下载app

耳鼻喉疾病:守护身体的 “敏感门户”——【重庆耳鼻喉医院|重庆骑士医院】

文章来源:重庆骑士医院 发布时间:2025-09-15


耳鼻喉疾病:守护身体的 “敏感门户”


耳朵、鼻子、喉咙,这三个紧密相连的器官,如同身体的 “敏感门户”—— 耳朵负责捕捉声音、维持平衡,鼻子掌管呼吸、嗅觉与过滤空气,喉咙则是呼吸与发声的通道。它们时刻与外界接触,却也因此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,引发各种不适。很多人觉得这些部位的小毛病 “忍忍就好”,却不知它们的健康直接影响生活质量,甚至牵连全身。了解耳鼻喉疾病的基本知识,才能守护好这道重要的健康防线。

Part 01
耳鼻喉疾病的基本概念


耳鼻喉疾病是指发生在耳部、鼻部、咽喉部及邻近组织的各类疾病统称。这三个部位在解剖上相互连通: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,鼻子与咽喉直接相连,形成一个连续的通道。这种特殊结构意味着一处病变可能波及其他部位,比如鼻炎可能引发中耳炎,咽喉炎症可能加重鼻塞。

耳鼻喉疾病的症状往往具有 “连锁反应”:耳部问题可能导致听力下降、头晕;鼻部不适可能引起鼻塞、嗅觉失灵;咽喉异常则会出现咽痛、声音嘶哑。这些症状看似局部,却可能影响睡眠、饮食和情绪 —— 比如长期鼻塞导致打鼾缺氧,引发头痛乏力;听力下降影响交流,造成心理压力。因此,重视耳鼻喉的细微不适,就是守护全身的健康。

Part 02
常见的耳鼻喉疾病类型


耳鼻喉疾病种类繁多,以下几类常见,且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:

耳部疾病

中耳炎是耳部常见的炎症,尤其多见于儿童。它常由感冒、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引发,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,导致中耳腔发炎。患者会感到耳朵疼痛(儿童可能哭闹不止)、发闷,像塞了棉花一样,听力暂时下降,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。如果炎症反复,可能转为慢性,出现耳朵流脓、听力逐渐减退,甚至影响耳膜和听骨链。

外耳道炎俗称 “游泳耳”,多因外耳道皮肤受损后感染引起。比如用棉签、指甲掏耳朵时划伤皮肤,或游泳后耳道积水,滋生细菌或真菌。患者会感到耳朵剧烈疼痛(咀嚼或牵拉耳朵时加重)、瘙痒,耳道可能流出分泌物,严重时耳道肿胀堵塞,听声音变得模糊。

耳鸣与听力下降是常见的耳部不适。耳鸣表现为耳内持续或间断的嗡嗡声、蝉鸣声,在安静时更明显,常与长期噪音刺激、疲劳、压力大有关。听力下降则是听觉灵敏度降低,可能是逐渐发生的(如随年龄增长的老年性耳聋),也可能突然出现(如突发性耳聋),让声音听起来遥远、模糊。

鼻部疾病

鼻炎是鼻部的常见困扰,可分为急性和慢性。急性鼻炎就是我们常说的 “感冒” 的一部分,表现为鼻塞、流清鼻涕、打喷嚏。慢性鼻炎则是长期鼻塞、流涕(黏液性或脓性),时轻时重,可能伴有头痛、嗅觉减退。过敏性鼻炎则与接触花粉、尘螨、宠物毛发等过敏原相关,表现为阵发性喷嚏、清水样鼻涕、鼻痒,常连带着眼睛发痒、喉咙不适。

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,多由鼻炎发展而来。鼻窦是鼻腔周围骨头里的含气空腔,与鼻腔相通,当鼻窦开口被堵塞,细菌滋生就会引发炎症。患者会感到鼻塞、流脓涕(黄绿色)、头痛(额头或面部胀痛,早晨或傍晚加重),嗅觉变得迟钝,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、乏力。

鼻息肉是鼻腔内的良性增生组织,看起来像灰白色的荔枝肉。它会堵塞鼻腔,导致持续鼻塞、流涕,睡觉时打鼾,还可能引起头痛、嗅觉失灵。鼻息肉若逐渐增大,会加重鼻窦炎,形成 “炎症 - 息肉 - 更严重炎症” 的循环。

咽喉部疾病

咽炎是咽部黏膜的炎症,分为急性和慢性。急性咽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,表现为咽部干燥、灼热、疼痛,吞咽时加重,可能伴有发热、咳嗽。慢性咽炎则多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、长期吸烟、用嗓过度等引发,患者总觉得咽部有异物感,像有痰咳不出,干燥发痒,晨起时可能恶心干呕。

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的炎症,扁桃体位于咽喉两侧,是免疫器官。急性扁桃体炎时,扁桃体红肿,表面可能有白色脓点,患者感到剧烈咽痛、吞咽困难,伴有高热。如果反复发炎,扁桃体可能增生肥大,堵塞咽喉,导致呼吸不畅、睡觉时打鼾,甚至影响吞咽。

喉炎主要影响声带,多与用嗓过度、感染、刺激有关。急性喉炎表现为声音嘶哑(从轻微变声到全说不出话)、喉咙疼痛、咳嗽,儿童急性喉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(声音像小狗叫一样)。慢性喉炎则是长期声音嘶哑、喉部不适,晨起时加重,多因长期大声说话、吸烟、接触油烟等刺激引起。

Part 03
耳鼻喉疾病的可能诱发因素


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,了解这些诱因能帮助我们针对性预防:

感染与环境因素

病原体传播是很多耳鼻喉疾病的直接原因。病毒(如流感病毒、鼻病毒)、细菌(如链球菌)通过空气飞沫、接触传播,侵入呼吸道,引发感冒、咽炎、中耳炎等。在人群密集、通风差的场所,感染风险更高。

环境刺激对耳鼻喉影响显著。长期处于空气污染、粉尘、烟雾(包括二手烟)环境中,会刺激鼻黏膜、咽喉黏膜,降低抵抗力,诱发炎症;长期接触噪音(如工厂、KTV、长时间戴耳机),会损伤内耳毛细胞,导致耳鸣、听力下降;温度骤变、空气干燥,也会让鼻、咽黏膜变得脆弱,容易发炎。

过敏因素是过敏性鼻炎、咽炎的重要诱因。对花粉、尘螨、霉菌等过敏的人,接触后会引发免疫系统反应,导致鼻黏膜水肿、分泌物增多,出现喷嚏、流涕等症状。

生活习惯因素

不良用嗓习惯是咽喉疾病的 “催化剂”。长期大声喊叫、频繁清嗓、长时间讲课或唱歌,会让声带过度摩擦,引发声带充血、小结甚至息肉,导致声音嘶哑。

不当清洁方式会损伤耳鼻喉。比如用棉签、指甲掏耳朵,容易划伤耳道皮肤,引发感染;用力擤鼻涕(捏住两侧鼻孔猛擤),可能把分泌物压入中耳,引发中耳炎;用手挖鼻孔,会破坏鼻黏膜,导致出血和感染。

吸烟与饮酒对耳鼻喉伤害极大。吸烟产生的焦油、尼古丁会刺激鼻黏膜、咽喉黏膜和声带,加重炎症,还会损伤听神经;酒精会让咽喉和鼻腔血管扩张,加重充血,诱发咽炎、鼻炎,长期饮酒还会影响声带的弹性。

饮食与作息因素也有影响。长期吃辛辣、过烫的食物,会刺激咽喉和食道黏膜,引发慢性炎症;饮食不规律、营养不良会降低免疫力,让身体更难抵御感染;熬夜、睡眠不足则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,容易诱发耳鼻喉疾病。

邻近器官影响与全身因素

邻近器官病变蔓延是常见原因。比如,鼻腔炎症通过咽鼓管影响中耳,引发中耳炎;咽喉炎症向上扩散,加重鼻炎和鼻窦炎;牙齿感染也可能扩散到鼻窦,导致鼻窦炎。

全身疾病会间接影响耳鼻喉健康。比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差,容易发生耳鼻喉感染,且不易愈合;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、哮喘;高血压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,引发耳鸣。

Part 04
耳鼻喉疾病的日常预防与养护建议


守护耳鼻喉健康,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,做好以下几点:

保持清洁,减少刺激

鼻腔护理:每天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鼻腔(可用洗鼻器),尤其在雾霾天、过敏季后,能清理粉尘、过敏原和分泌物,保持鼻腔通畅;擤鼻涕时不要太用力,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,避免分泌物进入中耳。

耳部护理:保持耳道干燥,洗澡、游泳后及时擦干耳朵,或用干棉签轻轻吸干水分,避免耳道积水;不要用任何尖锐物品掏耳朵,耳屎(耵聍)会自行排出,过度清理反而会损伤耳道。

咽喉护理:养成早晚刷牙、饭后漱口的习惯,保持口腔清洁,减少细菌滋生;多喝水,保持咽喉湿润,避免干燥发痒;避免用嘴呼吸(尤其睡觉时),用嘴呼吸会让咽喉干燥,增加感染风险。

规避风险,避免伤害

减少环境刺激:雾霾天、花粉季外出时戴口罩,过滤污染物和过敏原;在噪音环境(如工厂、工地)工作时,佩戴耳塞保护听力。

预防感染传播:感冒流行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处,必要时戴口罩;勤洗手,不用手摸口鼻,减少病原体传播;家人有感冒、咽炎时,注意分餐、戴口罩,避免交叉感染。

养成健康生活习惯

科学用嗓: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、喊叫,教师、歌手等职业人群要注意用嗓休息,每说 1 小时休息 10 分钟;说话时保持适中音量,避免清嗓子(可用喝水代替);声音嘶哑时,尽量少说话,让声带休息。

合理饮食与作息:少吃辛辣、过烫的食物,避免刺激咽喉和鼻腔;多吃新鲜蔬菜水果(如梨、苹果、菠菜),补充维生素,增强黏膜抵抗力;戒烟限酒,减少对耳鼻喉黏膜的刺激;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抵御感染。

适度运动:每周进行 3-5 次适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瑜伽),每次 30 分钟,能增强免疫力,改善血液循环,减少耳鼻喉疾病的发生。

特殊人群的防护

儿童:儿童的耳鼻喉器官尚未发育成熟,容易感染。不要让孩子将小玩具、食物塞入鼻孔或耳朵;教孩子正确擤鼻涕(一侧一侧擤);避免孩子长时间接触噪音,看电视、玩电子产品时控制音量和时间。

老年人:随着年龄增长,耳鼻喉功能逐渐衰退。要定期检查听力、嗅觉;保持鼻腔湿润(可用生理盐水喷雾),避免干燥出血;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,要积极控制病情,减少对耳鼻喉血管的损伤。

职业暴露人群:教师、歌手、厨师、工厂工人等长期用嗓或接触粉尘、油烟、噪音的人群,要做好防护(如戴口罩、耳塞),定期检查耳鼻喉健康,及时发现问题。


耳鼻喉疾病虽多为局部不适,却深刻影响生活质量。通过了解这些疾病的基本知识,做好日常预防和护理,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。如果出现持续不适(如耳朵痛超过 1 天、鼻塞超过 2 周、声音嘶哑超过 2 周),不要自行用药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。记住,呵护耳鼻喉的健康,就是守护我们感知外界、与人连接的重要通道,让生活始终清晰、顺畅。






免责声明
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