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完牙、做完根管治疗后,不少人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咬紧牙关,甚至夜间磨牙,不仅牙齿发酸,还可能影响睡眠。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偶然,多与牙科治疗后的生理变化、身体适应过程相关,及时了解原因就能针对性缓解。
1. 牙齿咬合 “暂时失衡”,身体在 “找平衡”
补牙、戴牙冠、正畸调整后,牙齿的咬合高度、接触位置会发生改变(比如补牙材料稍高、牙冠厚度与原牙不同)。大脑会感知到这种 “咬合偏差”,下意识通过咬紧牙关、磨牙的动作,尝试让上下牙找到熟悉的咬合位置,这种情况多在治疗后 1-2 周内逐渐缓解,属于身体的自然适应过程。
2. 治疗后牙齿 / 牙龈敏感,引发 “保护性紧绷”
洗牙、牙周治疗或补牙后,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可能暂时受损,或牙龈处于轻微充血状态,遇到冷热刺激容易发酸、不适。为了避免牙齿接触带来的痛感,很多人会不自觉地紧绷咀嚼肌,进而出现咬牙动作;夜间睡眠时肌肉放松,这种紧绷感可能转化为磨牙,导致醒来后脸颊酸痛。
3. 治牙焦虑未缓解,情绪通过 “咬牙” 释放
不少人对看牙有紧张、焦虑情绪(比如害怕治疗疼痛、担心效果),治疗过程中会刻意紧绷身体。即使治疗结束,这种心理压力也可能未消散,而咬牙、磨牙是身体释放焦虑的一种无意识方式 —— 就像人紧张时会握拳、皱眉一样,咀嚼肌的收缩能间接缓解心理紧绷感。
及时调整咬合偏差:若治疗后 3 天仍感觉牙齿咬合 “高低不平”,或咬牙时明显酸痛,及时复诊让医生微调(比如磨平过高的补牙材料),避免身体长期 “找平衡” 引发磨牙;
减少牙齿刺激:治疗后 1 周内少吃冷热、坚硬食物(如冰饮、坚果),用温凉的软食(如粥、面条)为主,减轻牙齿敏感;若酸痛明显,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抗敏感牙膏,缓解不适;
主动放松咀嚼肌:白天有意识地提醒自己 “别咬牙”,空闲时做 “张嘴 - 闭嘴” 的放松动作(每次张嘴保持 5 秒),避免咀嚼肌持续紧绷;睡前 10 分钟用温毛巾敷脸颊两侧(每次 1-2 分钟),帮助肌肉放松;
缓解治牙焦虑:若因心理压力导致磨牙,可通过听轻音乐、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;夜间磨牙严重时,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短期使用防磨牙垫,避免牙齿过度磨损。
若治牙后咬牙、磨牙持续超过 2 周,或伴随牙齿磨损、牙龈出血、头痛(颞下颌关节疼痛放射),需警惕是否发展为 “颞下颌关节紊乱”,及时到口腔科或康复科检查,通过物理治疗、咬合训练等方式改善,避免影响口腔健康。
治牙后咬牙磨牙多是暂时现象,只要做好适应与放松,多数人能很快恢复正常。别觉得磨合下就好了,及时调整才能守护牙齿健康。
免责声明: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,不做任何医疗诊断,就医优先,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我们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!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