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一类疾病,肿瘤组织的增生,可破坏正常组织的结构,导致代谢异常与功能障碍,肿瘤的生长变化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。根据其对人体危害的不同,肿瘤又有良性和恶性之分。
由于中医辨“证”(症)施治的特点,中医学中对于现代意义上的“癌症”并没有统一的叫法,而是根据不同症状特点,对应有不同的描述(称呼)。有《黄帝内经》“积”症(长期积累),而《卫济宝书》的痈疽五发:癌(岩)、瘭、疽、痼、痈也是症状描述。《圣济总录》中,人体腹内的恶性肿瘤称作"癥瘕"、明朝陈实功把“唇癌”称之为“茧唇”,还有如肺癌叫做“痨病”等等。到了清朝人们又将人体的恶性肿瘤称之为“失营”或者“失荣”等等。
患癌原因:癌变肿瘤虽常以局部病变为表现,但也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反映。其发生、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包括禀赋不足(遗传,先天)、外来邪毒、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、劳伤过度等。这些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,气血运行不畅,形成气滞血瘀、湿留痰凝、邪毒内结,积久成瘤。
癌症病因复杂,变化多端,互相转化,互为因果,相兼为病,病情持久,抗病日长是实实在在的临床认识,切不可冒进及忽略事实。
癌症治疗:中医治疗肿瘤,注重整体观念,常用的治疗包括扶正和祛邪两方面。“扶正以祛邪,祛邪以安正”,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权衡轻重缓急,确定先攻后补、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,辨证论治。
01消,既“消癌毒本身”也“消体内邪毒”。
癌症的显著病理特点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毒、痰、瘀的胶结互生,形成坚硬肿块是其关键的证候特征。中医通过扶正软坚、解毒软坚、攻毒软坚、调气软坚、化痰软坚、化瘀软坚懂等目的,以消减局部肿瘤和减轻症状。
中医整体观念,认为癌症并非单纯的局部肿瘤,而是全身处于失衡状态的表现。单纯的“消”局部的肿瘤是不够的,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邪性质,采用化痰、清热、解毒、理气、活血、化瘀等驱赶体内其他部位的邪。
02托,在中医里托通常是治疗过程中的“边消,边补”或者“边补、边消”。
为了避免,“治疗肿瘤,没把肿瘤治了,把自己给治没了!”中医治疗癌症就是将“消”、“补”两者结合,调理身体整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,既能够让肿瘤消退,又能让癌症患者增强对“邪毒”的抵御与驱逐能力。
03补,既补正气。
中医认为癌症是在人体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,因此扶助正气是治疗癌症的根本,因此不只是治疗过程中要“托补”,在治疗后还要“固补”。
扶助正气的方法包括益气、养血、滋阴、温阳等,通过调理脾胃、补益肝肾等脏腑功能,改善、增强患者的整体体质状态。
中医治疗癌症的三步“消、托、补”与中医治疗癌症的理念和实践相契合,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,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抗病能力然而,中医治疗癌症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,三步“消、托、补”,并不是固定的顺序与时间比例,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,可能是有主有次,也可能是消,托同步或三管齐下。
此外中医治疗治疗癌症的过程,不只是单纯的理疗、针灸、汤药等方面的治疗,还包括情志调节、饮食及运动等生活习惯方面的调整。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务必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,并听从医嘱,以从根本驱逐癌症“邪毒”,预防复发。
如有不适 请线下就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