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公众号

下载app

换季感冒看中医:从传统智慧理解身体的 “换季反应”——【唐山中医医院|唐山市新医大医院】

文章来源:唐山市新医大医院 发布时间:2025-10-23

换季感冒看中医:从传统智慧理解身体的 “换季反应”

每到季节交替时,比如春温转夏热、秋凉换冬寒,身边感冒的人总会多起来。很多人习惯用 “温差大、不小心着凉” 解释这种现象,但在中医看来,换季感冒并非单纯的 “受凉”,而是身体与外界环境失衡后的一种 “适应性反应”。中医对感冒的认知,更注重 “天人相应”,即身体与自然季节、气候的协调,从整体角度解读感冒的发生与发展,这种视角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换季时身体的变化。

01
一、中医眼中的换季感冒:不止是 “病毒入侵”,更是 “正邪相争”


在中医理论里,感冒被称为 “伤风”“外感”,核心病机是 “外感六淫” 侵袭人体,导致 “正邪相争”。这里的 “六淫”,指的是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自然界的正常气候,当季节交替时,气候突变(如春季风大、秋季干燥、冬春交替时寒温反复),“六淫” 就可能从 “正常气候” 变为 “致病因素”,也就是中医所说的 “外感邪气”。

换季时,人体的 “正气”(即身体的抵抗力,包括脏腑功能、气血津液等)需要适应气候的变化 —— 比如从冬季的 “藏” 转为春季的 “生”,从夏季的 “散” 转为秋季的 “收”。如果正气不足以应对这种变化,或邪气过于强盛,邪气就容易通过皮肤、口鼻侵入人体,引发感冒。因此,中医认为换季感冒的关键,不在于 “是否接触了病毒”,而在于 “身体能否抵御邪气” 以及 “邪气的性质是否与季节气候相符”。

例如,春季多风,气候转温,此时的感冒多与 “风邪” 相关,可能夹有 “寒”(早春寒温不定)或 “热”(晚春气温升高),表现为发热、鼻塞、流涕、头痛等;秋季气候干燥,感冒则常夹 “燥邪”,除了常见感冒症状,还会伴随口干、咽燥、干咳少痰等 “燥” 的表现;冬春交替时,寒邪未退、温邪渐生,感冒可能呈现 “寒包热” 的复杂情况,既有怕冷、流清涕的寒象,又有咽痛、发热的热象。

02
二、中医看换季感冒的核心思维:辨证与 “因人因时”


中医看待换季感冒,不会用 “统一的方法” 应对,而是遵循 “辨证论治” 和 “因人因时制宜” 的原则,这种思维贯穿对感冒的认知始终:

1. 辨证:看感冒的 “个性”,而非 “共性”

中医认为,即使都是换季感冒,不同人的症状、病机也可能不同,需要根据 “证型” 区分 —— 这就是 “辨证”。比如同样是换季感冒,有的人怕冷明显、无汗、流清鼻涕、咳白痰,中医认为这是 “风寒感冒”,是寒邪为主侵袭人体;有的人发热明显、怕热、流黄鼻涕、咽痛、咳黄痰,这是 “风热感冒”,是热邪为主;还有的人在夏季或梅雨季节感冒,伴随身体困重、恶心、腹胀、大便稀溏,这是 “暑湿感冒”,与湿邪相关。

这种辨证思维的核心,是 “不看感冒的名字,看感冒的表现”。即使在同一季节,不同体质的人感冒后证型也可能不同:体质偏寒的人,换季时易患风寒感冒;体质偏热的人,更易患风热感冒;体质偏虚、湿气重的人,则可能在潮湿的换季时节患暑湿感冒。

2. 因人因时:不同人、不同季节,感冒的 “应对逻辑” 不同

“因人制宜” 体现在中医对不同人群感冒的认知上:儿童脏腑娇嫩,正气尚未充足,换季时易受邪气侵袭,感冒后可能迅速出现发热、咳嗽,且容易影响脾胃功能(如食欲不振、呕吐);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,正气虚弱,换季感冒后恢复较慢,可能伴随乏力、气短等虚象,甚至诱发其他慢性疾病;体质虚弱的人(如长期劳累、大病初愈者),换季感冒则可能呈现 “虚实夹杂” 的情况,既有邪气侵袭的症状,又有正气不足的表现(如感冒反复、精神差)。

“因时制宜” 则与季节气候紧密相关:中医会根据换季时的气候特点,判断邪气的性质。比如春季多风,感冒多夹风邪,治疗时会注重 “疏风”;夏季多暑湿,感冒多夹湿邪,需注重 “祛湿”;秋季多燥,感冒多夹燥邪,需注重 “润燥”;冬季多寒,感冒多为寒邪,需注重 “散寒”。这种 “跟着季节走” 的认知,让中医对换季感冒的理解更贴合自然规律。

03
三、中医对换季感冒过程的认知:从 “初起” 到 “恢复”,身体的动态变化


中医看待换季感冒,不仅关注 “如何应对”,更关注感冒发生、发展的动态过程,认为感冒的不同阶段,邪气与正气的关系、身体的反应都不同:

1. 初起阶段:邪气在 “表”,正气抗争

感冒刚发生时,中医认为邪气还在 “肌表”(即身体的表层,包括皮肤、口鼻、肌肉),尚未深入脏腑,此时正气正在与邪气抗争,表现为轻微的发热、恶寒(怕冷)、头痛、鼻塞等症状。这个阶段的关键是 “邪气未深”,如果正气能及时奋起抵御,或通过适当的调理(如休息、避邪),感冒可能在几天内自行缓解。

比如换季时不小心受凉,初起时仅感觉怕冷、流清涕,此时身体的正气正在与寒邪抗争,若能及时喝一杯温热的姜茶、注意保暖休息,寒邪可能被正气驱散,感冒不会进一步加重;若此时继续劳累、受凉,邪气就可能深入体内,导致症状加重,甚至引发咳嗽、咽痛等。

2. 发展阶段:邪气可能 “入里” 或 “兼夹”

如果初起阶段邪气未被驱散,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:一是邪气 “入里”,从肌表深入脏腑,比如影响肺脏(中医认为肺主皮毛、司呼吸,与感冒关系密切),导致咳嗽、咳痰加重,甚至出现胸闷、气喘;二是邪气 “兼夹” 其他病邪,比如春季风邪夹热,导致感冒从 “风寒” 转为 “风热”,出现咽痛、发热加重;秋季燥邪夹寒,导致感冒既有怕冷、流清涕,又有口干、咽燥。

这个阶段,身体的正气与邪气的抗争更激烈,症状也更复杂,需要根据邪气的性质和深入程度,调整应对方式。比如邪气入里影响肺脏时,中医会注重 “宣肺止咳”,帮助肺脏恢复功能,排出邪气;邪气兼夹燥邪时,则需 “润燥” 与 “解表”(驱散表邪)兼顾。

3. 恢复阶段:正气需 “养”,避免 “余邪未尽”

感冒症状缓解后,中医认为需要 “养正气”,避免 “余邪未尽”。换季时身体本就处于适应期,感冒后正气消耗较大,若此时急于劳累、饮食不节(如吃辛辣、油腻食物),或再次受凉,可能导致 “复感”(再次感冒)或 “余邪滞留”(如咳嗽、乏力持续较长时间)。

比如感冒发热、鼻塞缓解后,仍感觉口干、乏力、食欲不振,这就是正气尚未全恢复的表现,中医会建议此时清淡饮食、适当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让正气逐渐恢复,全面清理余邪。若此时不注意养护,可能会导致感冒反复,或引发其他不适。

04
四、正确看待中医应对换季感冒:不是 “替代西医”,而是 “另一种视角”


很多人会将 “中医看换季感冒” 与 “西医看感冒” 对立起来,其实两者并非矛盾,而是从不同角度理解疾病:西医关注病毒、细菌等病原体,注重对症治疗(如退热、缓解鼻塞);中医关注身体与自然的平衡,注重调整正气、驱散邪气,强调 “因人而异、因时制宜”。

看待中医应对换季感冒,不必追求 “哪种更有效”,而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理解身体的 “传统智慧”—— 它提醒我们,换季感冒不仅是 “身体生病了”,更是 “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适应自然变化”;它让我们关注感冒的 “个性”(不同人的不同症状),而非 “共性”(统一的感冒标签);它也让我们重视感冒后的养护,而非仅关注症状的消失。


换季时,若出现感冒,无论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,核心都是 “让身体恢复平衡”。了解中医对换季感冒的认知,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身体的反应,在季节交替时,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,为健康提供多一种思考的维度。


图片




免责声明
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