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长江医院

在线咨询
南京长江医院

孩子感统失调:了解身体信号,理解成长差异——【南京儿科医院|南京长江儿科医院】



孩子感统失调:了解身体信号,理解成长差异 
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出现一些 “特别” 的表现:比如容易晕车晕船、不敢走平衡木、对声音特别敏感、穿衣服总说不舒服…… 这些看似 “小问题” 的背后,可能与 “感统失调” 有关。很多家长对感统失调的认知停留在 “孩子调皮”“发育慢”,却不了解它是身体感官与大脑协调出现偏差的表现。

一、感统失调是什么?感官与大脑的 “协调偏差”

首先要明确,感统失调并非 “疾病”,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身体各个感官(如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前庭觉、本体觉)接收外界信息后,无法有效传递给大脑,或大脑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整合、处理,进而导致孩子在行为、动作、情绪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的情况。

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 “信息接收器”,通过眼睛(视觉)看、耳朵(听觉)听、皮肤(触觉)感受、内耳(前庭觉)感知平衡、肌肉关节(本体觉)感知身体位置,这些感官不断将信息传递给大脑;大脑则像 “指挥中心”,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后,再发出指令,指导身体做出正确反应(如看到障碍物会绕开、听到声音会转头、走楼梯能保持平衡)。当这个 “接收 - 传递 - 整合 - 反应” 的链条出现偏差,就会出现感统失调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感统失调在幼儿期较为常见,很多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、感官刺激丰富和身体发育,逐渐改善甚至消失;只有少数孩子的失调表现持续时间较长,可能会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,需要更多关注和引导。

二、感统失调的常见类型:不同感官的 “协调问题”

根据涉及的感官不同,感统失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,每种类型的表现各有侧重,且孩子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轻微失调:

1. 触觉失调:皮肤感知的 “敏感或迟钝”

触觉是身体通过皮肤接触外界刺激(如温度、压力、质地)产生的感觉,触觉失调主要表现为对触觉刺激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:

  • 触觉敏感:孩子对轻微的触觉刺激反应强烈,比如不喜欢穿新衣服、标签没剪掉会觉得扎人、拒绝洗头洗脸、怕痒、不愿意与他人拥抱或牵手、对毛绒玩具、沙子、泥土等材质表现出抗拒;有的孩子还会对冷热温度变化特别敏感,吃热的或凉的食物时容易哭闹。

  • 触觉迟钝:孩子对触觉刺激反应不明显,比如打针时不觉得疼、摔倒了皮肤擦破也没太大反应、对食物的冷热感知不敏感、洗澡时无论水温水凉都没感觉;这类孩子可能因为对疼痛、危险的触觉信号不敏感,容易出现磕碰受伤的情况。

2. 前庭觉失调:平衡与空间感知的 “偏差”

前庭觉主要依靠内耳的前庭器官感知,负责判断身体的位置、速度和平衡,对孩子的站立、行走、跑跳等动作至关重要,前庭觉失调主要表现为平衡能力差、空间感知混乱:

  • 平衡能力差:孩子不敢走平衡木、容易晕车晕船、荡秋千或旋转后容易头晕呕吐、走路经常摔跤、上下楼梯需要扶着扶手、无法单脚站立或双脚跳;有的孩子还会特别喜欢旋转、摇晃(如不停转圈、晃椅子),以此来寻求前庭觉刺激。

  • 空间感知混乱:孩子对距离、方位判断不准确,比如走路时容易撞到桌椅、拿东西时经常够不到或碰倒、画画时线条歪歪扭扭、无法将玩具归位到指定位置;有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容易迷路,对 “前后左右” 的方向概念理解困难。

3. 本体觉失调:身体位置与动作控制的 “不足”

本体觉通过肌肉、关节、韧带等部位的感受器,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、力量和动作状态,帮助孩子控制动作幅度和力度,本体觉失调主要表现为动作笨拙、身体控制能力差:

  • 大动作笨拙:孩子学走路、跑步、跳的时间比同龄孩子晚、跑步时容易摔跤、跳绳跳不起来、拍球接不住、无法灵活地弯腰、转身;有的孩子上下楼梯时脚步沉重,容易踩空。

  • 精细动作差: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、写字歪歪扭扭、画画时无法控制线条粗细、系鞋带、扣纽扣需要家长帮忙、用筷子夹东西容易掉、玩拼图、积木时无法准确拼接。

  • 动作力度控制差:孩子拿东西时容易用力过猛(如把杯子捏碎、把书撕坏)或用力过轻(如打不开瓶盖、握不住笔)、关门时要么声音太大要么关不严、走路时脚步声特别重。

4. 视觉与听觉失调:视听信息处理的 “偏差”

视觉和听觉是孩子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,视听失调主要表现为对视觉或听觉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:

  • 视觉失调:孩子看书时容易漏字、跳行、错字、阅读速度慢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对颜色、形状的辨别能力差(如分不清红色和橙色、分不清圆形和椭圆形)、画画时无法将图形画完整、对移动的物体反应迟钝(如接不住滚过来的球)。

  • 听觉失调:孩子对声音过于敏感或迟钝,比如听到轻微的声音(如钟表滴答声、翻书声)就会烦躁不安、捂耳朵,或对大声呼喊(如叫他名字)没有反应;有的孩子听指令时容易听错、记不住,比如家长说 “拿杯子”,他却拿成碗,或听一遍指令无法完成,需要反复提醒。

三、感统失调的可能影响因素: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

感统失调的发生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与孩子的先天发育、成长环境、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相关,常见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:

1. 先天与孕期因素

  • 孕期环境:孕期妈妈若长期处于焦虑、紧张的情绪中,或有吸烟、饮酒、接触有害物质的情况,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,增加孩子感统失调的风险;孕期胎位不正(如臀位)、早产、剖腹产的孩子,由于在子宫内受到的感官刺激不足(如剖腹产孩子缺少产道挤压的触觉刺激),也可能出现感统失调的倾向。

  • 先天发育差异:每个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速度不同,有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相对较慢,对感官信息的整合能力较弱,容易出现感统失调的表现

2. 成长环境与生活习惯

  • 感官刺激不足:现代孩子的生活环境中,“静态活动” 过多(如长时间看电视、玩电子产品),“动态活动” 过少(如户外活动少、很少爬、跑、跳),导致孩子接触触觉、前庭觉、本体觉刺激的机会不足 —— 比如很少在地上爬、很少玩沙子泥土、很少跑跳,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感官信息,大脑缺乏整合练习,容易出现协调偏差。

  • 过度保护与限制: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,比如怕孩子摔跤不让爬楼梯、怕弄脏不让玩泥巴、怕受伤不让跑跳,或总是帮孩子做所有事情(如喂饭、穿衣、整理玩具),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,身体得不到足够的动作练习,本体觉和前庭觉无法得到充分发展。

  • 生活环境单一:孩子长期处于固定的生活环境中,接触的人和事物变化少,比如很少去公园、操场、亲戚家,缺乏多样化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刺激,大脑接收的信息过于单一,整合能力难以提升。

3. 教育与互动方式

  • 过早进行知识性学习:有的家长在孩子幼儿期就过早让孩子学习写字、算数、背古诗等,忽视了孩子身体动作和感官发展的需求,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跑、跳、爬等动作练习,影响感统能力的发展。

  • 互动方式不当:家长与孩子互动时,若缺乏有效的感官互动(如很少陪孩子玩触觉游戏、平衡游戏),或对孩子的感统失调表现缺乏理解(如孩子怕痒就强行拥抱、孩子平衡差就批评 “笨”),可能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,影响感统能力的改善。

四、感统失调对孩子的影响:主要体现在日常与成长中

感统失调虽然不是疾病,但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引导,可能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、情绪、社交和学习产生一定影响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. 日常生活中的不便

感统失调的孩子在日常自理和活动中容易遇到困难:比如触觉敏感的孩子穿脱衣服、洗头洗脸需要家长反复安抚,耗时较长;本体觉差的孩子系鞋带、扣纽扣困难,无法独立整理书包;前庭觉差的孩子无法参与跳绳、荡秋千等集体活动,容易被其他孩子孤立。这些不便可能让孩子产生挫败感,逐渐不愿意尝试自主做事。

2. 情绪与行为的波动

感统失调的孩子容易因感官刺激不适或能力不足产生情绪问题:比如触觉敏感的孩子遇到不喜欢的触觉刺激(如衣服标签)会哭闹、发脾气;前庭觉差的孩子因平衡不好经常摔跤,容易变得胆小、自卑;听觉敏感的孩子在嘈杂环境(如超市、游乐场)会烦躁不安、大喊大叫。有的孩子还会通过异常行为寻求感官刺激,比如不停转圈、晃手、拍桌子,以此来缓解感官不协调带来的不适。

3. 社交与人际关系的影响

在集体环境中,感统失调的孩子可能因动作笨拙、反应慢、不理解指令,难以融入集体活动:比如体育课上无法和其他孩子一起跑步、跳绳,游戏时跟不上规则;与同伴互动时,可能因触觉敏感拒绝拥抱、牵手,或因空间感知差撞到同伴,导致同伴关系紧张。长期下来,孩子可能会变得内向、孤僻,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。

4. 学习能力的潜在影响

进入学龄期后,感统失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:比如视觉失调的孩子阅读时漏字、跳行,导致理解能力差;听觉失调的孩子听不清老师指令,记不住知识点;本体觉差的孩子握笔困难,写字慢且潦草,影响作业完成效率。这些问题可能让孩子在学习上花费更多时间却效果不佳,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。


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和能力发展都不同,感统失调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“小挑战”。了解它的基本知识,读懂孩子的身体信号,用耐心和科学的方式引导,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感统能力,自信快乐地成长。







免责声明
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zaiguahao.com/njcjyygh219/sciNews/19109.html

南京长江医院在线咨询
相关阅读 更多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