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附医华南医院

在线咨询
广州附医华南医院

精神心理疾病:别让 “看不见的痛” 被忽视——【广州精神心理医院|广州附医华南医院】

图片


图片
精神心理疾病:别让 “看不见的痛” 被忽视


提到 “精神心理疾病”,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联想到 “疯癫”“怪异”,甚至觉得这是 “性格软弱”“想不开” 的表现。这种误解让无数患者陷入 “不敢说、不愿治” 的困境,也让 “看不见的心理痛苦” 被长期忽视。事实上,精神心理疾病就像感冒、高血压一样,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,与生理疾病并无本质区别。了解它的基本知识,放下偏见与恐惧,才能为自己和身边人筑起心理健康的防线。

图片
精神心理疾病的基本概念
图片


精神心理疾病,是指一组以心理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,可能伴随情绪、认知、行为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疾病统称。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一台精密的 “机器”,负责处理情绪感知、思维判断、行为决策等复杂任务 —— 当这台 “机器” 因各种因素出现故障时,就可能引发精神心理疾病。

与生理疾病不同,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往往 “看不见、摸不着”,比如持续的情绪低落、莫名的焦虑、思维混乱、睡眠障碍等,但这些症状对生活的影响却真实存在:可能让人失去对生活的兴趣,无法正常工作学习,甚至难以维系人际关系。值得强调的是,精神心理疾病不是 “个人缺陷”,也不是 “意志力薄弱” 的结果,它的发生与生理、心理、社会等多种因素相关,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受到影响。

图片
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类型
图片


精神心理疾病的范畴广泛,涵盖了从轻度情绪问题到严重精神障碍的多种情况,常见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
情绪障碍类

抑郁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,核心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 —— 患者常常感到 “开心不起来”,对以往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,甚至觉得 “活着没有意义”。除了情绪问题,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(如失眠、早醒或嗜睡)、食欲改变(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)、精力下降(总觉得疲惫乏力)、注意力不集中,以及自责、自卑等负面认知,严重时可能出现自伤或自杀的想法。

焦虑症则以过度的、难以控制的焦虑为主要特征。患者可能会莫名感到紧张、担忧,比如频繁担心家人健康、工作失误,或对未来感到不安,这种焦虑感往往超出了实际情况的需要,还可能伴随身体症状,如心跳加快、胸闷、头晕、出汗、手抖、坐立不安等,严重时可能引发 “惊恐发作”,让人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和濒死感。

神经症与应激相关障碍

强迫症的核心是 “强迫思维” 和 “强迫行为”。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、不必要的、令人困扰的想法(如反复担心 “门没锁好”“手没洗干净”);强迫行为则是为了缓解这种焦虑而反复进行的动作(如反复检查门锁、反复洗手)。这些行为往往耗时且无法自控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。

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 多发生在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(如自然灾害、暴力伤害、事故等)。患者会反复回忆或梦见创伤场景,试图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、事、物,同时可能出现情绪麻木、易受惊、睡眠中噩梦频繁等症状,这些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严重影响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。

精神分裂症与其他严重精神障碍

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,主要表现为 “感知觉、思维、情感、行为” 的不协调。患者可能出现幻觉(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、看到不存在的画面)、妄想(如坚信自己被跟踪、被监控,或认为自己有特殊能力)、思维混乱(说话缺乏逻辑、语无伦次)、情感淡漠(对亲人朋友失去情感反应)、行为异常(如动作迟缓、重复怪异动作)等症状。这类疾病通常起病较隐匿,若能早期发现并干预,可有效改善预后。

双相情感障碍(又称 “躁郁症”)则表现为 “躁狂 / 轻躁狂” 与 “抑郁” 交替发作。在躁狂发作期,患者会感到情绪高涨、精力充沛、思维敏捷,可能出现冲动消费、语速加快、睡眠时间减少等表现;在抑郁发作期,则会出现与抑郁症类似的情绪低落、精力下降、自责等症状。这种情绪的剧烈波动,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较大冲击。

图片
精神心理疾病的可能诱发因素
图片


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生理、心理、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

生理与遗传因素

遗传因素在精神心理疾病中起到一定作用。若家族中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(尤其是直系亲属),其他成员的发病风险会相对较高 —— 比如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抑郁症等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。这是因为遗传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)的功能,或改变大脑结构与神经通路,使人更容易出现心理活动异常。

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也与精神心理疾病密切相关。比如,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海马体(负责记忆与情绪调节)可能出现体积缩小;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前额叶(负责思维、决策)功能可能存在异常。此外,神经递质失衡(如血清素水平过低可能引发抑郁,多巴胺失衡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)、内分泌紊乱(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性激素波动)等生理因素,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心理疾病。

心理与人格因素

早期成长经历对心理健康影响深远。童年时期的创伤(如虐待、忽视、家庭破碎)、长期的负面教养方式(如过度批评、控制),或经历重大丧失(如亲人离世),可能会在内心埋下 “心理隐患”,导致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或人格缺陷。比如,长期被否定的人可能形成自卑、敏感的人格,在面对压力时更易陷入焦虑或抑郁。

人格特质也会影响患病风险。内向、敏感、追求完美、抗压能力较弱的人,在面对生活挫折时,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且难以自我调节;而冲动、暴躁、缺乏同理心的人,可能更易出现行为异常或情绪失控,增加患精神心理疾病的风险。

社会与环境因素

生活应激事件是常见的诱发因素。比如失业、失恋、婚姻破裂、亲人离世、重大疾病、自然灾害等,这些事件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,若无法及时调整心态,可能引发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,甚至诱发更严重的精神障碍。

长期压力与不良生活环境也会逐渐侵蚀心理健康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、人际关系紧张(如职场霸凌、家庭矛盾)、经济困难等环境中,会使人长期处于 “慢性应激状态”,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,逐渐出现情绪疲惫、睡眠障碍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,长期积累可能发展为精神心理疾病。

社会文化与偏见也会间接加重心理问题。由于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误解,很多人在出现心理不适时,会因 “害怕被歧视” 而选择隐瞒,导致负面情绪无法及时宣泄,进而加重病情;而社会对患者的污名化(如称其为 “疯子”“不正常”),也会让患者陷入自卑、孤立,进一步阻碍其寻求帮助。

图片
精神心理疾病的日常预防与心理调适建议
图片


守护心理健康,就像呵护生理健康一样,需要日常的关注与养护。以下建议能帮助我们预防精神心理疾病,或在出现心理不适时及时调适:

关注情绪信号,学会自我觉察

日常生活中,多留意自己的情绪变化 —— 如果持续两周以上感到情绪低落、焦虑、烦躁,或出现睡眠障碍、食欲改变、精力下降等症状,不要简单归咎于 “太累了”,而是要意识到这可能是心理发出的 “求助信号”。可以通过写日记、与信任的人倾诉等方式,梳理自己的情绪,明确哪些问题是可以自行调节的,哪些需要寻求外部帮助。

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

规律作息:保持每天 7-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,避免熬夜 —— 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情绪调节能力,增加焦虑、抑郁的风险。尽量固定作息时间,睡前避免接触手机、电脑等电子产品,通过泡脚、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,帮助入睡。

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:饮食上,减少高糖、高脂、高咖啡因食物的摄入(这类食物可能导致情绪波动),多吃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(如新鲜蔬菜水果、鱼类、豆制品),为大脑提供充足营养;运动是 “天然的情绪调节剂”,每周坚持 3-5 次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瑜伽),每次 30 分钟左右,能促进大脑分泌 “快乐激素”(如内啡肽),有效缓解焦虑、抑郁情绪。

减少不良习惯:避免通过吸烟、酗酒、滥用药物等方式 “逃避” 负面情绪 —— 这些行为虽然能暂时缓解痛苦,却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更大伤害,还可能加重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。

学习情绪调节技巧,主动释放压力

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,在面对压力时能及时疏导负面情绪:比如通过 “深呼吸训练”(缓慢吸气 4 秒,屏息 2 秒,缓慢呼气 6 秒)缓解急性焦虑;通过 “正念冥想”(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受,不评判地接纳情绪)减轻思维杂念;通过绘画、书法、唱歌、旅行等兴趣爱好,转移注意力,释放心理压力。

遇到难以独自应对的问题时,不要 “硬扛”—— 可以向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倾诉,获得情感支持;也可以加入心理健康互助小组,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,感受 “被理解” 的温暖,减少孤独感。

营造良好的社交与家庭氛围

积极参与社交活动,避免长期独处 —— 与他人的良性互动能带来情感满足,增强心理韧性。比如参加社区活动、兴趣社团,或定期与朋友聚会,即使是简单的聊天、散步,也能有效缓解孤独感和负面情绪。

家庭是心理健康的 “避风港”—— 与家人保持良好沟通,营造包容、理解、支持的家庭氛围,避免过度批评、指责或控制。当家人出现情绪问题时,给予耐心倾听和陪伴,而非否定或忽视,帮助他们感受到 “被接纳”,减少心理负担。

打破偏见,主动寻求专业帮助

如果自我调节无法缓解心理不适,或症状持续加重,影响到正常生活,一定要勇敢地寻求专业帮助 —— 可以前往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、心理卫生中心,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这并非 “软弱” 的表现,而是对自己心理健康负责的态度,就像感冒了要去看医生一样自然。

同时,也要主动消去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偏见 —— 当身边人出现心理问题时,不要用 “想开点”“别矫情” 等话语否定他们的痛苦,而是给予理解和支持,鼓励他们及时寻求帮助。


精神心理疾病虽然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真实地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。它不是 “洪水猛兽”,也不是 “个人污点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正视、被理解的健康问题。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,学会自我觉察与调适,主动打破偏见与恐惧,才能让 “看不见的痛” 被看见、被关怀,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心理健康的支撑下,更从容地面对生活。




免责声明
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zaiguahao.com/gznbsyy17928/speNews/17537.html

广州附医华南医院在线咨询
相关阅读 更多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