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疾病适合中医针灸——【北京中医科医院|北京四惠中医院】
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。以下是关于中医针灸的详细介绍:
一、针灸的基本概念
定义
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。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把针具(通常指毫针)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,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、熏熨,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。
理论基础
针灸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。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,内联脏腑,外络肢节,沟通内外,贯穿上下。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、十五络脉等。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,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,从而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。
中医认为,人体的疾病是由于气血失调、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,调节气血、平衡阴阳、扶正祛邪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二、针灸的作用机制
神经调节作用
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,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。针刺穴位时,会产生一定的酸、麻、胀、重等感觉,称为 “得气”。得气后,针刺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,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反应。
内分泌调节作用
针灸可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,调节激素的分泌。
免疫调节作用
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,增强机体的免疫力。针刺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,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分泌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。
三、针灸的适应症
疼痛性疾病
针灸对各种疼痛性疾病有显著的效果,如头痛、牙痛、颈肩腰腿痛、关节痛等。
针灸的镇痛作用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来实现。针刺可以刺激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,产生镇痛作用;同时,针刺还可以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,减轻炎症反应,缓解疼痛。
神经系统疾病
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、中风后遗症、失眠、焦虑、抑郁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,改善神经功能。对于失眠、焦虑、抑郁等疾病,针刺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,促进神经递质的平衡,缓解情绪障碍。
消化系统疾病
针灸对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、胃胀、腹泻、便秘等有较好的效果。
针灸可以调节胃肠蠕动,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。同时,针灸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对消化系统的支配,缓解消化系统的痉挛和疼痛。
妇科疾病
针灸对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、痛经、更年期综合征、乳腺增生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,改善妇科疾病的症状。同时,针灸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支配,缓解妇科疾病的疼痛和不适。
其他疾病
针灸还可以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耳鸣、耳聋、鼻炎、近视等;皮肤科疾病如痤疮、带状疱疹、湿疹等;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。
免责声明
1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发布时间:2024-11-07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zaiguahao.com/bjshzyyy18164/speNews/78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