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打破失眠与焦虑的循环?——【广州精神心理医院|广州华兴康复医院】
“越想睡越睡不着,越睡不着越焦虑”——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困境。失眠和焦虑就像一对“难兄难弟”,常常互相纠缠、彼此加重,形成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。要打破这种循环,首先得弄明白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。

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,大脑会持续处于“警觉模式”,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激活,直接干扰睡眠节律:
生理层面:焦虑会导致体内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,心跳加快、肌肉紧张,而睡眠需要身体处于放松状态,激素紊乱会直接抑制睡眠启动,让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。
心理层面:焦虑时大脑会不断“反刍”担忧的事情,比如“明天的工作没完成”“孩子的学习怎么办”,这些杂念像“弹幕”一样占据大脑,让人无法专注于睡眠,即便躺下也辗转反侧。

长期失眠会进一步削弱心理承受能力,让焦虑情绪更容易滋生和放大:
神经功能紊乱:睡眠是大脑“清理垃圾”和“修复神经”的重要过程,长期失眠会导致神经递质失衡,使人对负面情绪的敏感度增加,一点小事就容易引发焦虑、烦躁。
认知偏差加剧:缺觉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下降,进而产生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的自我否定,这种负面认知会加重焦虑;同时,失眠者往往会过度关注“睡眠问题”,形成“怕失眠→更失眠→更焦虑”的闭环。

打破失眠与焦虑的循环,关键在于切断二者的“互相喂养”,从细节处调节:
“睡前1小时”断焦虑:睡前1小时停止处理工作、刷手机等易引发焦虑的事,换成温和的活动,如泡脚、读纸质书、听舒缓音乐;若大脑杂念太多,可把担忧的事写在纸上“暂时清空”,告诉自己“明天再处理”。
用“身体放松”替代“强迫入睡”:不要盯着钟表纠结“怎么还没睡着”,而是尝试“渐进式肌肉放松法”——从脚趾开始,逐组肌肉先紧张5秒再放松10秒,逐步放松全身;也可以通过深呼吸(吸气4秒、屏息2秒、呼气6秒)激活副交感神经,缓解焦虑。
白天“主动调节”,减少焦虑积累:每天留30分钟进行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瑜伽),运动能释放压力、调节激素;遇到焦虑事时,及时通过和朋友倾诉、写日记等方式疏导,避免负面情绪堆积到夜晚影响睡眠。
失眠与焦虑的恶性循环并非“不治之症”,通过科学的调节方法,大多数人都能逐步改善。如果这种循环持续超过1个月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通过系统的心理干预打破困境。
免责声明: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,不做任何医疗诊断,就医优先,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我们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!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发布时间:2025-10-31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