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京医风湿病中西医结合医院

在线咨询
昆明京医风湿病中西医结合医院

骨折:不止是 “骨头断了”,这些知识帮你全面了解——【昆明骨科医院|昆明京医风湿骨病医院】

骨折:不止是 “骨头断了”,这些知识帮你全面了解

生活中,我们偶尔会听到 “某人不小心摔了一跤,骨头断了” 的说法,很多人会简单地将骨折等同于 “骨头断了”,却不知骨折背后藏着更复杂的生理变化。从儿童玩耍时的意外磕碰,到老人走路时的不慎摔倒,再到成年人运动时的意外损伤,都可能引发骨折。

01
一、骨折是什么?骨骼结构的 “完整性破坏”


要理解骨折,首先要了解骨骼的基本特性 —— 我们的骨骼看似坚硬,实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,能承受日常活动中的压力和冲击力。但当外力超过骨骼的承受极限时,骨骼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,这就是骨折。

简单来说,骨折就是骨骼的 “断裂或变形”,可能是骨头全断开成两段或多段,也可能是骨骼出现裂纹但未全分离,还可能是骨骼因长期反复受力(如长期高强度运动)出现的疲劳性断裂。无论是哪种情况,骨折都会破坏骨骼原有的结构和功能,导致受伤部位出现疼痛、肿胀、活动受限等症状。

需要明确的是,骨折并非 “只有剧烈撞击才会发生”—— 除了车祸、高处坠落等强大外力,老年人因骨骼强度下降,即使是轻微的摔倒(如从椅子上滑落),也可能引发骨折;儿童骨骼尚未发育成熟,柔韧性强但强度不足,玩耍时的拉扯、摔倒也容易导致骨折;而长期重复某个动作(如运动员长期训练),会让骨骼特定部位反复承受压力,逐渐出现微小裂纹,发展为疲劳性骨折。

02
二、骨折的常见类型:不止 “断没断” 那么简单


骨折的分类方式多样,根据骨骼断裂的形态、程度以及是否与外界相通,可分为不同类型,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影响各不相同:

1. 按骨折程度分类:完 全性与不完 全性骨折

  • 完 全性骨折:骨骼的连续性完 全中断,骨折端相互分离,简单来说就是 “骨头断成了两截或多截”。常见的完 全性骨折有横形骨折(骨折线与骨骼长轴垂直)、斜形骨折(骨折线与骨骼长轴呈一定角度)、螺旋形骨折(骨折线呈螺旋状,多由扭转外力引起)、粉碎性骨折(骨骼碎裂成三块及以上,多由强大外力撞击导致)等。完 全性骨折通常会伴随明显的肢体变形、活动受限,恢复时间相对较长。

  • 不完 全性骨折:骨骼的连续性未完 全中断,仍有部分骨组织连接,仅出现裂纹或局部变形。常见的不完 全性骨折有裂纹骨折(骨骼表面出现裂纹,无明显移位)、青枝骨折(多发生在儿童,骨骼像树枝折断一样,一侧断裂,另一侧仍保持连续,因儿童骨骼柔韧性强而得名)、压缩性骨折(骨骼受垂直压力作用而变形,常见于脊柱椎体,如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易发生的腰椎压缩性骨折)。不完 全性骨折的损伤相对较轻,恢复时间通常比完 全性骨折短。

2. 按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:开放性与闭合性骨折

  • 开放性骨折:骨折端突破皮肤或黏膜,与外界相通,简单来说就是 “骨头断端露出来了”。这种骨折通常由强大外力(如车祸、机器损伤)引起,会伴随皮肤破损、出血,甚至可能有异物进入伤口,感染风险较高。开放性骨折需要及时处理伤口,避免感染扩散,对治疗和护理的要求更高。

  • 闭合性骨折:骨折端未突破皮肤或黏膜,骨折部位与外界不相通,皮肤表面通常没有明显破损(可能会有淤青、肿胀)。大多数日常意外(如摔倒、磕碰)引发的骨折都属于闭合性骨折,感染风险相对较低,但如果骨折端移位明显,仍可能损伤周围的血管、神经和肌肉。

3. 按骨折后的时间分类: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

  • 新鲜骨折:骨折发生后 2-3 周内(具体时间因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)的骨折,此时骨折端尚未开始明显的愈合过程,局部肿胀、疼痛明显,骨折端位置相对不稳定。新鲜骨折是治疗的关键时期,及时正确的处理能为后续愈合打下良好基础。

  • 陈旧性骨折:骨折发生超过 2-3 周,骨折端已开始出现纤维组织或骨痂(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的新骨),局部肿胀、疼痛逐渐减轻,但如果骨折端移位未得到纠正,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(骨折端在异常位置愈合,导致肢体变形)或延迟愈合(愈合速度明显慢于正常情况)。陈旧性骨折的处理难度通常比新鲜骨折大,恢复效果也可能受影响。

03
三、骨折的典型表现:身体发出的 “损伤信号”

骨折发生后,身体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,这些症状能帮助我们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:

1. 疼痛:直接的 “预警信号”

疼痛是骨折常见、明显的症状,通常在受伤瞬间出现,且疼痛程度剧烈,活动或按压受伤部位时疼痛会明显加重,休息后也难以全缓解。这种疼痛源于骨折端对周围组织(如肌肉、神经、血管)的刺激和损伤,以及局部炎症反应。例如,手臂骨折时,轻轻转动手臂就会引发剧烈疼痛;腿部骨折时,站立或行走会让疼痛难以忍受。

2. 肿胀与淤青:局部炎症的表现

骨折发生后,骨折端周围的血管会破裂出血,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,同时局部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,导致受伤部位迅速肿胀。肿胀通常在受伤后几小时内逐渐明显,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皮肤紧绷、发亮。随着时间推移,皮下出血会逐渐扩散,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分解,受伤部位的皮肤会出现淤青,颜色从开始的紫红色逐渐变为青紫色、黄色,之后慢慢消退。

3. 肢体变形与异常活动:骨骼结构破坏的体现

完 全性骨折且骨折端移位明显时,会导致受伤肢体出现明显变形,比如手臂或腿部出现弯曲、缩短、旋转等异常形态,与健侧肢体对比差异明显。此外,在骨折部位还可能出现 “异常活动”—— 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,骨折后却能出现不正常的活动,比如小腿骨折时,按压膝盖下方会感觉到骨折端的异常移动,这种情况通常提示骨折较为严重。

4. 活动受限:功能受损的结果

骨折会破坏骨骼的支撑功能,导致受伤肢体无法正常活动。例如,上肢骨折时,无法正常抬举、抓握物品;下肢骨折时,无法站立、行走;脊柱骨折时,无法弯腰、转身。这种活动受限可能是由于疼痛导致的保护性制动,也可能是由于骨骼结构破坏导致的功能性障碍,无论哪种情况,都需要避免强行活动受伤部位,以免加重损伤。


骨折是骨骼的 “暂时损伤”,而非 “长期性缺陷”。了解骨折的基本知识,能帮助我们在面对骨折时,既不轻视也不恐慌,以科学、理性的态度对待,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,为骨骼的顺利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。毕竟,只有正确认识骨折,才能更好地守护骨骼健康,让身体尽快恢复活力。






免责声明
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

发布时间:2025-10-21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zaiguahao.com/20866/speNews/18619.html

昆明京医风湿病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线咨询
相关阅读 更多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