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牙那些事:你需要知道的科普知识——【宁波镇海儿童口腔医院】

牙齿是我们身体中坚硬的器官之一,承担着咀嚼、辅助发音和维持面部形态的重要功能。但在某些情况下,牙齿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保留,此时拔牙就成了必要的处理方式。了解拔牙的相关知识,能帮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一过程,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护理。
拔牙是口腔临床中常见的操作,指通过专业工具将无法保留或治疗意义不大的牙齿从牙槽骨中拔除。牙齿扎根在牙槽骨内,周围有牙龈、牙周膜等组织包裹,拔牙过程需要分离这些组织,使牙齿脱离牙槽窝。
拔牙并非随意进行的操作,而是需要综合评估牙齿的状况、周围组织的健康情况以及患者的全身健康状态后做出的决定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牙齿是否有保留价值,只有当牙齿病变严重,无法通过治疗恢复功能,或者牙齿的存在可能影响周围组织健康时,才会建议拔牙。
并非所有牙齿都需要拔除,以下几种情况通常会考虑拔牙:
龋齿(蛀牙)严重到无法修复时,比如牙齿大部分被破坏,只剩下残根或残冠,且无法通过补牙、根管治疗等方式保留,这种情况下牙齿不仅失去了咀嚼功能,还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,引发炎症,影响周围组织健康,需要拔除。
牙周病发展到晚期,牙齿出现明显松动,牙槽骨吸收严重,无法通过治疗恢复牙齿的稳固性,此时牙齿已经无法正常行使咀嚼功能,甚至会影响邻牙,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考虑拔牙。
智齿(第三磨牙)是常见的需要拔除的牙齿之一。智齿生长位置靠后,常常因为空间不足而出现阻生,即无法正常萌出或萌出位置异常。阻生的智齿容易嵌塞食物,难以清洁,导致龋齿、牙周炎等问题,还可能压迫邻牙,造成邻牙龋坏、牙根吸收或排列异常,因此很多时候需要拔除。
此外,多生牙(额外生长的牙齿)可能会影响正常牙齿的排列和发育,需要及时拔除;滞留的乳牙(超过正常替换时间仍未脱落的乳牙)会阻碍恒牙的正常萌出,也需要拔除;还有一些因正畸治疗需要、为了获得足够间隙排齐牙齿而进行的拔牙,这种拔牙是为了整体改善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。
拔牙后,局部组织会经历一系列的愈合过程,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短期或长期的影响。
拔牙后直接的变化是牙槽窝的形成,即牙齿拔除后留下的空洞。在愈合过程中,牙槽窝会逐渐被血凝块填充,随后血凝块机化、骨化,形成新的牙槽骨。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,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护血凝块,避免其脱落引发感染或干槽症(一种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,表现为剧烈疼痛、牙槽窝空虚等)。
拔牙后短期内可能出现局部肿胀、疼痛、出血等不适症状,这些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反应,会随着愈合逐渐缓解。肿胀一般在拔牙后 24-48 小时达到高峰,随后逐渐消退;疼痛程度因人而异,通常可以通过适当的护理得到控制;少量出血在拔牙后 24 小时内较为常见,只要不是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,一般无需过度担心。
从长期来看,拔牙后如果不及时修复,可能会导致邻牙向缺牙间隙倾斜、对颌牙伸长,影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,进而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形态。因此,拔牙后通常建议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修复,如安装假牙、种植牙等,以恢复牙齿的功能和美观。
拔牙前做好准备,拔牙后做好护理,对于顺利恢复至关重要。
拔牙前,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,包括是否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是否有药物过敏史,女性是否处于月经期或妊娠期等,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评估拔牙的风险,制定合适的方案。拔牙前应保持充足的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,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;拔牙前不要空腹,以免在拔牙过程中出现头晕、乏力等不适。
拔牙后,要咬紧医生放置的棉球或纱布,以压迫止血,通常需要咬紧 30-60 分钟后吐出,期间不要频繁吐口水或吸吮,以免破坏血凝块。拔牙后 24 小时内不要刷牙、漱口,不要用舌头舔或吸吮伤口,避免剧烈运动,以防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。
饮食方面,拔牙后 2 小时内不要进食,2 小时后可进食温凉、柔软的食物,如粥、面条、牛奶等,避免食用过热、过硬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也不要用拔牙侧咀嚼。
拔牙后如果出现轻微疼痛或肿胀,可通过冷敷缓解,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。如果出现大量出血、剧烈疼痛、发热、肿胀持续加重等异常情况,应及时就医。
此外,拔牙后要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,保持口腔卫生,待伤口基本愈合后再恢复正常的口腔清洁习惯。对于需要修复的缺牙,应在医生建议的时间内及时进行,以防止邻牙和对颌牙出现移位。
拔牙是口腔治疗中的一项常规操作,虽然会带来短暂的不适,但在必要情况下,及时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,能有效避免更严重的口腔问题。了解拔牙的相关知识,做好前后的准备和护理,能让整个过程更顺利,促进伤口快速愈合,维护口腔健康。
发布时间:2025-0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