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谈脾胃:身体的 “后天之本”,你养对了吗?——【上海中医医院|上海徐浦中医医院】


中医谈脾胃:身体的 “后天之本”,你养对了吗?
在中医理论中,脾胃被称为 “后天之本”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脏腑。它们看似只是负责消化食物,实则掌控着全身的营养吸收、气血生成和水液代谢。现代人常因饮食不节、作息紊乱等问题伤了脾胃,出现腹胀、乏力、便溏等不适,却不知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 “预警信号”。从中医角度了解脾胃的功能与养护之道,才能让这一 “生命引擎” 持续有效运转。

中医所说的 “脾” 与 “胃”,并非单纯指解剖学上的器官,而是涵盖了消化、吸收、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系统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完成 “受纳腐熟水谷,运化精微物质” 的任务。
胃主受纳腐熟,相当于身体的 “粮仓”。它负责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,将吃进去的饮食物进行腐熟(即初步消化),变成食糜,为后续的吸收做好准备。胃的功能正常,人就会有食欲,进食后能顺利消化;若胃功能失调,可能出现食欲不振、胃胀、胃痛、恶心等症状。
脾主运化,堪称身体的 “营养加工厂”。它能将胃腐熟后的食糜进一步消化,提取其中的精微物质(即营养成分),并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,化生成气血津液,滋养脏腑、四肢百骸。同时,脾还能运化水液,调节体内水湿的代谢,防止水湿在体内潴留。脾的运化功能强,身体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,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;若脾失健运,营养无法被充分吸收,水湿内停,就会出现乏力、消瘦、腹胀、便溏、水肿等问题。
此外,中医认为 “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”,二者一升一降,维持着全身气机的平衡。脾能将精微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、头目,滋养大脑和五官;胃则能将消化后的糟粕向下传送,排出体外。这种升降平衡一旦被打破,就会出现头晕、腹胀、便秘或腹泻等症状。

脾胃功能失调时,身体会发出多种信号,这些信号往往与日常的饮食、作息习惯密切相关:
消化功能异常
食欲不振是脾胃失调直接的表现。即使到了饭点也没有饥饿感,勉强吃一点就觉得饱胀;或者突然想吃重口味食物(如辛辣、油炸),却在吃完后感到胃部灼热、不适。
腹胀腹痛也很常见。饭后腹胀明显,甚至持续数小时不缓解;腹部隐隐作痛,按压时疼痛加重或减轻;吃生冷、油腻食物后,腹胀腹痛症状会加重。
大便异常是脾胃失调的 “晴雨表”。可能出现大便稀溏,不成形,黏附马桶难以冲净(提示湿邪内盛);也可能出现便秘,大便干结,数日一行(提示胃阴不足或脾气虚弱);还有人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,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。
全身状态失衡
乏力困倦是脾胃虚弱的典型表现。总觉得身体沉重,提不起精神,稍微活动就感到疲惫;早上起床后也没有清爽感,反而觉得困倦,像没睡醒一样;四肢无力,连拿重物都觉得吃力。
面色与体型改变也能反映脾胃状态。脾胃虚弱的人面色往往萎黄、苍白,缺乏光泽;体型可能偏瘦(营养吸收不良)或偏胖(痰湿内蕴),尤其是腹部容易堆积脂肪,形成 “虚胖”。
其他伴随症状还包括口中黏腻、舌苔厚腻(提示湿浊内阻);嘴唇干裂、口干不欲饮(提示胃阴不足);四肢水肿、眼睑浮肿(提示脾虚水湿不化);甚至出现心悸、失眠、贫血等,这是因为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,无法滋养心神和全身。

从中医角度看,脾胃失调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,这些因素会逐渐消耗脾胃的 “元气”:
饮食不节,直接伤胃
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是脾胃的 “头号杀手”。一次性吃太多会加重胃的负担,导致食积不化;长期节食则会使胃长期处于空虚状态,功能逐渐衰退,二者都会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。
饮食偏好不当也会伤害脾胃。过食辛辣、油炸、烧烤食物,容易生热伤胃阴,导致胃部灼热、口干;过食生冷(如冰饮、凉菜、生鱼片)会损伤脾阳,导致脾胃虚寒,出现腹痛、腹泻;长期吃过于油腻、甜腻的食物,则会阻碍脾的运化,滋生痰湿,引发腹胀、便溏。
饮食不规律同样不可忽视。不吃早餐、晚餐过晚或睡前加餐,会打乱脾胃的 “工作节奏”,使其无法按时完成消化、吸收任务,长期如此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。
情志失调,影响脾胃
中医认为 “思伤脾”,长期思虑过度、精神紧张、焦虑抑郁,会影响脾胃的气机运行,导致 “肝气犯胃”“肝郁脾虚”。比如,人在压力大时往往会没有食欲,或吃完后腹胀不适,这就是情绪影响脾胃功能的典型表现。长期情志不畅还会导致脾胃升降失常,加重消化问题,形成 “情绪差 - 脾胃弱 - 更焦虑” 的恶性循环。
劳逸失度,耗伤脾气
过度劳累会耗伤脾气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,身体过度透支,会导致脾气虚弱,运化功能下降,出现乏力、食欲减退。
过度安逸同样伤脾。长期久坐不动、缺乏运动,会使脾的运化功能减退,水湿内停,导致腹胀、便溏、肥胖等问题,中医称之为 “久坐伤肉,肉伤则脾病”。
外感邪气,侵袭脾胃
寒湿或湿热之邪容易侵袭脾胃。比如,淋雨、受凉后,寒湿之邪可能侵入脾胃,导致脾胃虚寒;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,湿热之邪可能困扰脾胃,导致腹胀、口苦、便溏黏滞。
季节变化也会影响脾胃。夏季气候炎热潮湿,人们容易贪凉饮冷,或食用不洁食物,导致脾胃功能失调;秋季气候干燥,容易耗伤胃阴,出现口干、便秘等症状。

养护脾胃需要顺应其特性,从饮食、情志、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,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:
饮食有节,养好脾胃 “根本”
定时定量,细嚼慢咽。每天三餐规律,早餐要吃好,午餐要吃饱,晚餐要吃少,避免暴饮暴食或节食;吃饭时细嚼慢咽,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,减轻胃的消化负担,也能促进脾的运化。
饮食均衡,寒热适宜。选择温热、易消化的食物(如粥、汤面、炖菜),少吃生冷、辛辣、油腻食物;根据季节调整饮食,夏季可适当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(如薏米、冬瓜、山药),秋季可吃些滋阴养胃的食物(如银耳、百合、梨)。
适当食用健脾养胃的食物。山药、小米、南瓜、莲子、芡实、大枣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,可根据体质适当多吃。比如,脾胃虚寒者可喝小米粥、吃南瓜炖羊肉;脾胃湿热者可吃薏米莲子粥、冬瓜汤;胃阴不足者可吃银耳百合粥、梨藕汁。
调畅情志,让脾胃 “放松”
减少思虑,保持心情舒畅。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担忧,通过听音乐、散步、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;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让身心放松,避免过度思虑伤脾。
疏肝理气,避免肝气犯胃。肝气郁结会影响脾胃功能,平时可通过按摩太冲穴、做深呼吸等方式疏肝理气;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及时倾诉,避免情绪积压。
劳逸结合,增强脾的功能
适度运动,健脾化湿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每周运动 3-5 次,每次 30 分钟左右。运动能促进脾胃的气机运行,增强脾的运化功能,帮助排出体内湿气,改善腹胀、乏力等症状。对于脾胃虚弱的人,不宜进行剧烈运动,以免耗伤正气。
避免过度劳累,保持充足休息。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,避免熬夜和过度透支体力,让脾胃在夜间得到充分修复;每天中午可适当午休 15-30 分钟,有助于恢复体力,养护脾胃。
顺应自然,规避伤脾因素
注意保暖,避免寒湿侵袭。尤其是腹部和脚部的保暖,避免淋雨、受凉,不要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;夏季不要贪凉,少吃冰饮、冰水果,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以免损伤脾阳。
根据季节调整养护方式。春季可适当吃些辛温的食物(如韭菜、生姜),助脾升发;夏季注意清热利湿,避免湿热困脾;秋季注重滋阴润燥,保护胃阴;冬季可适当进补(如喝羊肉汤),温补脾阳,但不要过度滋补,以免碍胃。
脾胃是身体的 “后天之本”,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全身的健康。从中医角度看,养护脾胃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顺应脾胃的特性,避免伤害它的因素。当脾胃功能正常,气血充足,身体自然会焕发出健康的活力。记住,好好吃饭、保持好心情、适度运动,就是对脾胃好的呵护。

免责声明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发布时间:2025-09-15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zaiguahao.com/shxpzyyypfk18373/sciNews/17823.html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