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近视手术,很多人会将其视为 “摆脱眼镜的捷径”,甚至觉得 “只要想做就能做”。但实际上,近视手术是通过改变眼球光学结构来矫正视力的医疗手段,有其特定的原理、类型和适用范围,并非适合所有人,也不是 “做完就万事大吉”。
一、近视手术的核心原理:不是 “修复眼球”,而是 “调整屈光”
近视的本质是眼球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不匹配 —— 眼轴过长或角膜、晶状体屈光力过强,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球后,聚焦在视网膜前方,而非视网膜上,从而看不清远处物体。
近视手术的核心原理,就是通过医学手段调整眼球的屈光结构,让光线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,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。它不会改变已经变长的眼轴,也不会 “修复” 近视对眼球造成的其他影响(如眼底病变风险),只是通过改变角膜形态或在眼内植入光学元件,来弥补屈光力的异常。
简单来说,近视手术更像是为眼球 “定制了一副长期的隐形眼镜”,而非从根本上 “治疗” 近视。
二、近视手术的常见类型:激光手术与 ICL 手术的核心区别
目前主流的近视手术主要分为两大类:激光角膜屈光手术(简称 “激光手术”)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(简称 “ICL 手术”),两者的操作方式和适用场景差异较大:
激光手术是通过特殊的激光(如准分子激光、飞秒激光),对角膜组织进行精确切削或塑形,改变角膜的曲率半径或厚度,从而调整角膜的屈光力,让光线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。
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,激光手术又可分为全飞秒手术、半飞秒手术等:
激光手术的关键在于角膜条件 —— 需要角膜有足够的厚度和良好的形态,才能承受激光切削并保持术后效果稳定。
2. ICL 手术:眼内植入 “隐形镜片”,不损伤角膜
ICL 手术则是通过微创手术,将一枚定制的人工晶状体(类似微型隐形眼镜,由特殊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)植入到眼球内的虹膜和晶状体之间,利用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力,弥补眼球自身屈光力的不足,让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。
这种手术不需要切削角膜组织,因此适合角膜厚度不足、角膜形态不佳,或近视度数过高(超出激光手术矫正范围)的人群。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可以长期留在眼内,若后续视力发生明显变化或出现其他眼部问题,也可通过手术将其取出或更换。
三、近视手术的适用人群:不是 “想做就能做”,核心看这几点
无论选择哪种近视手术,都有严格的适用条件,并非所有近视人群都适合,核心评估因素包括:
近视手术通常要求患者年龄在 18 岁以上,且近 2 年的近视度数变化稳定(每年变化不超过一定范围)。这是因为 18 岁后眼球发育基本成熟,屈光状态相对稳定,术后度数反弹的风险较低;若年龄过小或度数仍在快速增长,术后可能很快再次出现近视,影响手术效果。
全身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手术适用性:若患有糖尿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类风湿关节炎)、凝血功能障碍,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,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(如术后感染、出血),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适合手术;孕妇、哺乳期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,可能导致角膜形态或屈光度数不稳定,通常建议待哺乳期结束后再进行手术评估。
四、近视手术的术后注意事项:不是 “做完就没事”,需长期呵护
即使成功完成近视手术,术后的护理和长期呵护也至关重要,直接影响术后视力的稳定性和眼部健康:
术后早期(通常为 1-3 个月),角膜或眼内组织尚未全恢复,需要特别注意:
术后长期(甚至终身),仍需关注眼部健康,避免视力再次下降或出现其他眼部问题:
近视手术是一种成熟的视力矫正手段,但并非适合所有人,也不是 “一劳永逸” 的解决方案。只有充分了解其原理、类型和注意事项,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决策,才能让手术真正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,同时守护好眼部健康。
免责声明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发布时间:2025-10-14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zaiguahao.com/qdhxykyygh178/speNews/184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