倾听身体的声音:认识耳鸣——【广州耳科医院|广州科大中医医院耳科】

倾听身体的声音:认识耳鸣
耳边突然响起嗡嗡声、蝉鸣声,又找不到声音来源,这种恼人的情况可能就是耳鸣。耳鸣虽然常见,却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。今天,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耳鸣,揭开它神秘的面纱。
耳鸣是什么?耳朵里的 “异常声响”
耳朵,是我们感知外界声音的重要器官。正常情况下,它接收来自外界的声波,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,让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、亲人的话语、大自然的声音。而耳鸣,简单来说,是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,耳朵里却出现的各种异常声响。这些声音千奇百怪,有的人听到的是持续不断的嗡嗡声,有的人则感觉像尖锐的哨声,还有人听到的是类似机器轰鸣的嘈杂声。它就像耳朵里突然响起的 “不和谐音符”,打破了原本的宁静,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心情。
哪些因素会引发耳鸣?
耳鸣的产生并非偶然,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。从身体内部来看,耳部的疾病是常见诱因。外耳道耵聍栓塞,也就是耳屎过多堵塞外耳道,会阻碍声音的正常传导,干扰耳朵的工作,可能引发耳鸣;中耳的炎症,如中耳炎,会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,使声音传递出现异常;内耳的问题,像耳蜗病变,会破坏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,这些耳部的病变都可能导致耳鸣出现。
身体的其他健康问题也与耳鸣密切相关。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,会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,当耳部血管的血流异常时,就可能产生耳鸣;长期的糖尿病,会损害神经和血管,影响耳部的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,增加耳鸣的发生几率。此外,年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随着岁月流逝,耳朵的各个结构逐渐衰老退化,听觉功能下降,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耳鸣症状,这就是常说的老年性耳鸣。
生活中的一些因素同样不容忽视。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,比如工厂车间、建筑工地、热闹的娱乐场所,高分贝的声音会像 “无形的杀手”,损伤内耳的毛细胞,引发耳鸣;长期熬夜、过度劳累,会让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,打乱身体的正常节律,影响耳部的正常功能;吸烟、酗酒等不良习惯,会使血管收缩,减少耳部的血液供应,还会对耳部神经造成损害,进而诱发耳鸣。另外,情绪波动也可能成为耳鸣的导火索,长期处于焦虑、紧张、抑郁等不良情绪中,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,导致耳鸣出现。
耳鸣有哪些表现?
耳鸣的表现多种多样,每个人的感受都有所不同。从声音的性质来看,除了前面提到的嗡嗡声、哨声、轰鸣声,还有人会听到类似流水的哗哗声、蟋蟀的鸣叫声。这些声音可能是持续不断的,从早到晚一直萦绕在耳边,让人难以忽视;也可能是间歇性的,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,毫无规律。
从耳鸣的程度来说,有的人耳鸣声音较轻,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,比如夜深人静准备入睡时,才能察觉到;而有的人耳鸣声音非常响亮,即使身处嘈杂的环境中,也依然清晰可闻,严重影响听力,干扰正常的交流和思考,甚至让人难以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。同时,耳鸣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,比如头晕、耳闷胀感,进一步增加身体的不适。
日常如何应对耳鸣?
虽然不涉及具体治疗,但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耳鸣的发生或减轻不适。首先,要尽量避免接触噪音环境。如果工作环境噪音较大,一定要佩戴耳塞、耳罩等防护用品,为耳朵筑起一道 “保护墙”;使用耳机时,控制音量和时长,避免长时间用过大音量听音乐、看视频,给耳朵足够的休息时间。
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。规律作息,保持充足的睡眠,让身体各个器官包括耳朵得到充分的修复;适度运动,如散步、跑步、瑜伽等,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身体免疫力,也有助于改善耳部的血液供应;均衡饮食,多吃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、鱼类、豆类等,为耳朵提供充足的营养。
情绪调节同样不容忽视。学会释放压力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可以通过听音乐、旅行、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。当情绪稳定,身体的神经系统也能更好地发挥调节作用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耳鸣的发生。此外,注意耳部卫生,不要频繁用尖锐物品掏耳朵,防止损伤外耳道和鼓膜;积极预防和治疗身体的其他疾病,定期体检,关注耳部健康,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耳鸣。
耳鸣虽然会带来困扰,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,从生活细节入手做好防护,就能更好地与它 “相处”。关注耳部健康,倾听身体发出的声音,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耳鸣,才能守护好听觉的美好。
免责声明
1、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;
2、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。
【点击底部-阅读原文-可咨询挂号】
发布时间:2025-07-03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zaiguahao.com/gzkdzyyyebhk154/speNews/15217.html

